作者:[苏]阿莫纳什维利 类别:教育学 出版信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2版 推荐理由: 这本书是《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的第一部,作者是著名的格鲁吉亚(原苏联)教育家,他从1964年开始组建教学论实验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的实验,这本书是小学阶段实验的成果结晶,是一本针对一年级(6岁)儿童的活的教学法参考书。书中截取了一年级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六天构成六章,以一种近乎自然主义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六天中的全部教育生活。(分别包括开学前一天,开学第1天,第20天,第84天,第122天和第170天即最后一天)这六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活,不但展示了作者形形色色的与众不同的教儿童掌握读、写、算的初步知识的方法,可以直接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里面流动着一门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教育学,远胜过一万种教条。这股活的教育之泉,既有无限阐释的空间,也可以直接地流入任何认真对待它的教师的心灵里,滋润和丰富他们的个人知识。 延伸阅读: 《学校无分数三部曲》的第二部《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主要描述二三年级的学校生活;第三部《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则反映了毕业班的学生生活(当时小学四年);均值得阅读。 |
|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类别:教育学 出版信息: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难度系数:B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所有老师阅读。 推荐理由: 多年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直是教育界长盛不衰的经典,堪称中小学教师必读的“教育圣经”。 这本经过认真选编的书,集中了苏霍姆林斯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100个重要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对目前中小学而言,意义重大的大致可以分为六类:教师素养问题、阅读问题、后进生转化问题、思维问题、记忆力问题、学习兴趣问题。 这本书的奇妙在于,它不是严谨的理论阐述,但是包含了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丰富营养,是生动而鲜活,如流水一般润泽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因此,它是常读常新的,会随着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解的深入而展现出不同的奇妙风景,适合每一年或几年重读一次,或者说,是一本终生都值得阅读的教育书籍。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类别:心理学 出版信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难度系数:B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所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阅读。 推荐理由: 和《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儿童的人格教育》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案头必备之书,并且应该经常翻阅。阿德勒非常准确而又清晰地介绍了儿童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问题儿童诞生的原因,他关于儿童人格结构的基本框架,可以视为理解儿童问题的一把钥匙。 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起理解儿童人格的基本结构。因为阿德勒的这本书,确实揭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可以解释许多难以管教的问题儿童的根源。书后的附录1是个体心理问卷,是供理解和矫治问题儿童之用。我以为,这15个问题可以看成是本书,甚至是个体心理学的框架。15个问题所涉及到的种种情况,阿德勒大半都在正文中结合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对这15个问题的反复研习,不但有助于理解本书,还能形成理解儿童问题的专业框架以及专业写作的基础。 这本书应该成为一线教师的最基本的阅读书籍,也应该成为学校教师以及各类教师读书会的共读书籍。 延伸阅读: 若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感兴趣,还可继续阅读《自卑与超越》一书。
作者:[美]帕克·帕尔默 类别:职业认同 出版信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难度系数:B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按道理,这本书是适合一切教师阅读的。但事实上,只有一部分老师能够真正领略。因为这不是日常的励志图书,也不提供方法技巧,它只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深陷职业倦怠与职业恐惧之中而不甘,希望寻找职业意义以及人生意义的教师,才能从本书中最大程度地获益。 推荐理由: 当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指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帕尔默关心的是:“谁”在教书?“我”是谁?“我”的心灵是什么样子?“我”对教学以及学生的恐惧源于何处?“我”如何面对教与学的关系?“我”如何处理自己与知识、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认识你自己。过于关注外部世界,关注具体的教育技术,忽略对操作这些技术的教师自我的深入认识,正是许多教师不幸的根源。 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关于教学的许多观念,将许多支离破碎的东西用心灵整合起来,它检讨我们的认知方式,要求我们将知识当成一种信念,将教学当成生生不息的对话,当自己融入共同体之中。那些优秀的读者,将会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自己,用心灵拥抱教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职业之中,重新燃起教学热情,并在不断地重读中获得勇气。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类别:心理学 职业认同 出版信息:京华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难度系数:B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所有老师阅读。 推荐理由: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爱只是一种姿态,还是一门需要加以学习的能力或者说艺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便是从心理学、伦理学角度对这些问题最通俗但又最深刻精辟的解答。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爱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弗洛姆的许多精辟论述都是理解教育的很好的工具,比如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的阐述,就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重要秘密,也已经被新教育专业发展项目开发为理解儿童以及解决儿童问题的基本武器之一。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不但可以用来真正理解爱,也可以用来理解教育,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作者:[英]怀特海 类别:教育学 出版信息:三联书店 2002年1月第1版 难度系数:C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所有的语文老师阅读。 推荐理由: 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作为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敏锐地把握住了教育的基本节奏,即“浪漫-精确-综合”以及“自由-纪律”。 虽然怀特海尽可能通俗易懂地阐释了自己非常重要的思想,但是要真正理解怀特海的思想,仍然有一个过程,不过一旦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便为成为非常有用的力量,成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基石之一。
作者:[日]佐藤学 类别:教育学 出版信息:长春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难度系数:B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一切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和小学校长阅读,对迷失于公开课之中的教师及管理者,更是一针清醒剂。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作者佐藤学深入地分析了广泛存在于教学、教研以及综合课程中的形式主义,指出其根源在于将学生从“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这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中抽取出来所造成的“主体性神话”,以及教师之间缺乏真正的合作关系。为了对付已经沦为“勉强”(日语中的“学习”的意思)的学习,佐藤学提出了润泽的教室——关系的、相互倾听与理解的教学,提出了学习的多重对话,提出了以现实生活问题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学习。佐藤学还指出,学校应使教研活动成为中心,建构教师之间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促进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开放和对外开放。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以构筑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学校改革的若干设想。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本书像一把尖利的刀子,切开了新课程改革之后笼罩在教师心灵中的主体性神话的魔咒,促使我们重新开始思考教学当中更为本质的一些问题: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何谓课程?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师生交往的实质是什么?而对于校长而言,这本书提出另外一些问题:如何使教研成为学校的核心并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如何将学校改革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的卓越之处不在于理论阐释的透彻,而在于作者能够从课堂以及学校中习见的细小问题及现象入手,最终走向更为宽广的变革前景,深入而浅出,言近而旨远,是真正理解教育,理解课堂,理解新课程,推动学校变革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美]杜富尔 埃克 类别:教育管理 出版信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难度系数:C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所有老师尤其是校长阅读。 推荐理由: 打开这本书,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本书所讲述的,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学校的模式,即将学校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学校。而这不是通过一纸行政命令可以简单达到,而是需要彻底地更新管理思维。 这本书是新教育小学,也是整个新教育实验在学校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指导性书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习型学校的组织非常复杂,非常艰难,整个过程会有冲突、焦虑、不确定性,因为这意味着文化上的彻底转型,除非有特别坚定的信念,否则不易成功。
作者:[美]罗恩·克拉克 类别:教育学 出版信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第9月第一版 难度系数:A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一切教师特别是初任教师阅读,阅读本书前,建议先看介绍克拉克事迹的电影《热血教师》,网上可下载。 推荐理由: 这本书讲述的,是28岁就获得美国最佳教师奖,惟一被克林顿夫妇接见三次的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的教育故事。他用本书中的55条规矩成功地教育了他的学生,不但让他们变得卓越,而且这些规矩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克拉克所执教的往往是薄弱学校和薄弱班级,他也因此被称为问题解决专家。 克拉克是个疯狂的人,他不但在教室里创造了奇迹,还四处寻求基金支持,带着这些学生周游美国甚至去白宫参观,与总统及总统夫人交谈。在第55条规则中,他告诉学生,尽你可能成为最出色的人,让你的一生中,永远有七件事情相伴:笑、家庭、历险、美食、挑战、变化和对知识的追求。 对教育的信仰、对学生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目标始终如一,成就了克拉克和他的学生的卓越,也会给那些不甘平庸的教师以激励:只要愿意,你也可以创造奇迹,就像克拉克那样。 延伸阅读: 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八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也值得一读。
作者:[美]雷夫·艾斯奎 类别:职业认同 教育管理 出版信息:英属维京群岛商高宝国际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 2008年第4版 难度系数:A级/ABCDE 推荐指数:★★★★★ 适读人群:适合所有老师阅读。 推荐理由: 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充满贫穷与暴力的地区里,有一间不同寻常的小学教室,被称为“第56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