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HOME > 教学教研 > 教研教改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发布时间 2016-11-14

 

 6.2 物质的密度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密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热值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三、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定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由一个哲学问题 “怎么证明你是你?”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密度。(通过密度是物质的属性这一特点,可以分辨出不同种类的物质。)

(2)、教师引入,提出问题,模拟实验,总结规律

1、模拟实验: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相同)

课件照片展示,学生读数。对第一节的复习。通过三次的正确读数,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模拟实验:实验二: 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质量相同)

课件照片展示,学生直观比较天平左右两盘上烧杯内液体的体积,得出结论。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不同。

(3)、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

1、实验目的:研究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器    材:天平和砝码,体积不同的铝块、木块,刻度尺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辅导规范操作。

天平和砝码用来测体积不同的铝块、木块

刻度尺用来测长度,间接计算出铝块、木块的体积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表:


m / g

V / cm3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铁块4



铁块5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铝块4



铝块5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采集实验数据,并由学生分析数据

5、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木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6、得出结论

1.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同种物质比较)

2. 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同。(不同种物质比较)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的每个铝块、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利用此种方法用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来加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二)、新课知识教学

从前面的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有的特性,它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是十分有意义的物理量,物理学中就把它定义为密度。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符号:ρ

3.密度公式

介绍密度的符号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板书:4.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

                     1g/cm3=1×103kg/m3

板书:5.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kg·m-3 )

(2)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 g·cm-3 )

(3)单位换算: 1 g/cm 3 =103 kg/m3

6 .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 1.0×103  kg∕m3

物理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 kg

观察《密度表》,让学生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并提问学生复述个别物质密度的物理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密度的规律和特点。

板书: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1.一定状态下同种物质,密度不随质量和体积变化;

2.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教师解释密度是物质的特性量这一问题,呼应开头的引入,也是这节课知识内容环节的结束。

(三)巩固提高

例题:例1:一块金属块的质量是1.97 t,体积是0.25 m3,它的密度多大?这是什么金属?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

 2.密度的定义

 3.密度的公式

 4.密度的单位

 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物质的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符号:ρ

3.密度公式

4.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5.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kg·m-3 )

(2)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 g·cm-3 )

(3)单位换算: 1 g/cm 3 =103 kg/m3

6 .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 1.0×103  kg∕m3

物理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 kg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六、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地址:山东蒙阴县常路镇财源路33号  邮编: 276221  电话:0539-4538164 传真:0539-4538164  E-Mail:lymyzxq@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