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处堂阜河畔的蒙阴县常路镇大常路居委,一提起农家妇女李月兰来,人们都赞不绝口,夸她是一位既孝顺又热心的好媳妇,比电影《喜盈门》中的水莲还水莲。
李月兰今年45岁,长得和善文静,心灵手巧。1982年经人介绍与本村青年张凤祥结为夫妻。婚后,李月兰的丈夫在镇中心小学教学,并担任学校重要领导职务。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作为家中的大儿媳妇,李月兰毅然挑起了孝敬老人和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从此她就起早贪黑、洗衣做饭,种责任田。
为了让两位老人吃得舒心过得舒坦,李月兰不管农活多忙,自己多累,始终为两位老人做可口的饭菜吃,她还专门种了一块小菜园,常把最鲜嫩的蔬菜做给老人吃。她每天坚持为老人铺床叠被,缝补衣服,还经常为公公、婆婆洗脚、梳头,每逢赶集上店,李月兰总是想着给公公婆婆买一些喜爱吃的食品。有一年冬天,公公无意中说起了韭菜水饺好吃的事来,说着无意,听者有心。李月兰急忙来到邻村的蔬菜大棚里买来韭菜,为老人下了一锅香喷喷的韭菜、鸡蛋和豆腐的混合馅水饺,端到了老人们的面前。每当老人有点病灾什么的李月兰总是跑前跑后,不分昼夜的守候在老人面前,尽心尽力的伺候老人。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李月兰一家人和睦相处,小敬老,老爱幼。
结婚20多年来,李月兰与公婆从来未红过脸,拌过嘴。在李月兰的精心照顾下,两位老人脸色红润,身体健康,过得幸福而顺心。直乐得两位老人逢人便说:“俺这儿媳妇比俺的亲闺女还好,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摆脱家庭贫困的束缚,李月兰就挤出时间到镇妇联举办的塑编培训班,学会了塑编手艺。她编织的多种不同规格的工艺品,新颖美观,很受外贸部门的欢迎。从此,她家的日子靠塑编富裕起来。她富了,致富在全镇也有了名,但是李月兰并不满足,想到的是更多邻里姐妹们没能致富。于是,她就在家里搞起了塑编培训班,把自己几年来总结的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姐妹们,对每一位前来学手艺的姐妹们李月兰总是热情的手把手的教,直到她们学会为止。对无钱买塑条搞不起塑编的,李月兰毫不吝惜的解囊相助。
去年,村里有位叫邢玉芹的农家妇女,家庭非常困难,也想搞塑编增收,担心家里没有钱买塑条,又怕学不好塑编技术,怕弄不好亏本。李月兰知道后主动和她结为联系户,负责技术指导,提供原材料,包销产品,使这位农家妇女靠在家庭炕头上搞塑编,摆脱了贫困。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以来,李月兰向姐妹们免费传授塑编技术100多人次,无偿提供资金1万多元。在她的影响下,大常路居委从事塑编的农家妇女达60余人,每年创造价值30多万元。妇女们在炕头上搞塑编,给家庭带来了幸福欢乐,她们用双手编织出了丰富多彩的新生活。现在她们不仅摆脱了贫困,走上了文明和谐富裕的小康路。而李月兰也多次被镇妇联评为“好媳妇”和“科技致富能手”、“五好家庭”。 (张纪增) |